无障碍工具条
" printdoc += "

" printdo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vs_title").innerHTML; if (document.getElementById("fbdate")) { printdoc += "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fbdate").innerHTML + "
"; } printdoc += "

" printdo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vs_content").innerHTML; printdoc += "
"; var printdocpage = window.open('about:blank'); printdocpage.document.write(printdoc); printdocpage.document.location.reload(); } else { originalprint(); } }
  • 分享: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 printdoc += "

    " printdo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vs_title").innerHTML; if (document.getElementById("fbdate")) { printdoc += "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fbdate").innerHTML + "
    "; } printdoc += "

    " printdo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vs_content").innerHTML; printdoc += "
    "; var printdocpage = window.open('about:blank'); printdocpage.document.write(printdoc); printdocpage.document.location.reload(); } else { originalprint(); } }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微信朋友圈
  • 索 引 号:SY0024361740201700009
  • 主题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 发布机构:徐汇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名    称: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
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
时间:2017-01-25
政 府 工 作 报告
——2017年1月8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方世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徐汇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全区人民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齐心协力、扎实苦干、奋勇争先,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5亿元,年均增长7.8%;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6亿元,年均增长12.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82%提升到2016年的89.3%,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会展服务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快速发展,2016年完成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2030亿元,年均增长14.2%。商贸业实现平稳增长,徐家汇商圈实施业态和品牌结构调整,推进商旅文互动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被消费者评为“上海最爱购物地”。2016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4473亿元,年均增长9.3%。工业在调整中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稳步发展,201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5亿元。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增大。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五年累计利用合同外资52.7亿美元,引进默沙东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4家,全区总部机构累计达到110家,年税收超亿元楼宇35幢。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汇金百货等15幢公共建筑被评为市节能示范项目。营商环境有效改善。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举措,深化“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海关监管、金融服务和检验检疫创新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办事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坚持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国企资源向功能区和导向性产业领域集中,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超过105%。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建立“功能区+国资平台+社会合作”的产业促进新机制,形成精准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模式。建立“企业服务随心选”平台,加强人力资源、融资担保、企业上市等服务,五年累计新增境内外上市或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企业76家。
  五年来,我们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活力有效激发。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定徐汇区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聚焦漕河泾开发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探索具有徐汇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科创推进体系日趋完善。制定人才服务、创新金融、众创空间、科技创新服务券等“1+6”政策体系,建立技术转移转化等服务机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示范性的创新功能平台。推进漕开发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创建成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引进培育微软创投加速器等50余家众创空间,推进宜州路创新创业集聚带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健全。深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战略合作,做实做强枫林生命科学联盟,脑科学计划等一批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徐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强生创新中心等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五年累计65家企业获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立项。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区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8件,位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产业加快集聚。以漕开发和滨江枫林板块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和龙头企业,加快新动能培育发展,腾讯、昆泰等一批标杆性企业项目落户徐汇,信息技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实现总产出1402亿元,年均增长12.3%。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出650亿元,年均增长10.7%;生命健康产业实现总产出390亿元,年均增长17.6%。
  五年来,我们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城区功能布局日益优化。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品质为先,加强统筹协调,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重点区域功能全面提升。徐家汇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徐家汇中心项目启动建设,T20被列为上海城市更新首例示范项目,上海电影博物馆、美罗城“上剧场”建成运营。徐家汇源创建成国家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衡复风貌区确定“三减三增”保护原则,整体推进历史街区功能开发、建筑修缮、业态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张乐平、柯灵等名人故居和“汇展示厅”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对外开放,“漫游慢品武康路”品牌效应逐步扩大。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全面开工建设,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成,成功举办2016全球水岸对话、西岸文化艺术季等系列品牌活动,上海西岸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完成公共开放空间北连日晖港桥项目,南拓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徐汇中城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完善商业配套,建成徐汇万科中心一期、二期。华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与闵行区联手共建滨江合作开发区,推动关港、华泾、北杨园区转型升级。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轨道交通11、12号线建成通车,15号线8个站点腾地工作基本完成。启动虹梅南路-金海路(徐汇段)、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工程建设,完成老沪闵路改扩建等项目,龙南电站、新宛平泵站等电力排水设施投入运行。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启动全区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徐家汇道路停车诱导系统。在滨江地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获得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健全智慧城区推进机制,实现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2016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位居全市第一。
  五年来,我们持续探索城市管理创新,城区环境品质明显改善。围绕“干净、有序、安全”要求,创新城区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生态环境面貌有效改观。建立健全区-街镇-居民区三级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无序设摊、无证经营等市容顽症得到有效遏制。抓住全市“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契机,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桂江路高压走廊等一批重大安全隐患点彻底消除,五年累计拆违180万平方米。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关停龙吴路及淀浦河沿线3个搅拌站、10个渣土和砂石料码头,区域降尘量累计下降33.8%。建立“河长制”,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完成春申港、三友河两条黑臭河道治理。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完成徐家汇公园绿道、东湖绿地改造等项目,五年累计新辟公共绿地46.4公顷,建成城市绿道6.2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29%。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完成街道“6+2”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服务职责、权力和资源下沉。深化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完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一口受理”窗口达到70%。制定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居委会换届选举实现100%直选。创建成18个市级自治家园,培育了一批自治共治典型,凌云街道梅陇三村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多项全国性荣誉。制定工作指南、治理标准和测评体系,“拆建管治”综合施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全面展开。五年累计整治群租房屋8254套,实施老旧住房安全隐患排除26万平方米,完成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170台。城区运行保持平稳有序。加大对生产、消防、地下空间、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监管责任,创建成500家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妥善解决南站噪声治理等突出信访矛盾,创成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建立医患纠纷等40个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获评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区。坚持“两个实有”全覆盖,稳步实施人口调控和管理服务,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年来,我们持续保障改善社会民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五年累计投入275亿元,滚动推出实事项目97项,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及以下地块改造任务,累计完成居民签约近6400户。完善零星旧改配套政策,启动9个零星地块旧改,签约居民393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430万平方米。加强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筹措、供应和管理,受益家庭累计达到1.3万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在全市率先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成功申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建立“医养云”中心,累计新增养老床位3635张、老年人助餐点73个、日间照料中心18家,为近13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开展就业启航、乐业上海等品牌服务活动,累计帮助3223人成功创业,帮助3234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数内。建成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立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制度,累计为183万人次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8.75亿元。开通凌云、长桥等6条社区巴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组建南模教育集团,在全市率先实现学区化办学全覆盖,以新优质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妥善应对入园入学高峰,累计新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5所幼儿园和9个幼儿园教学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行药品集团采购,组建市六-市八医院、中山-中心医院两个紧密型医联体,提升区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动家庭医生与居民“1+1+1”组合签约,开展慢性病“长处方”和“延伸处方”服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创建成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11家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完成“三室艺厅”功能化建设。积极打造“30分钟体育生活圈”,成功申报全市首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五年被评为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普、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对口支援、方志编撰和红十字会等工作有序推进。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政务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围绕上海“两高、两少、两尊重”行政区建设目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推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挂牌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新组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完成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改革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155项行政审批事项。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入驻24个部门364个受理事项,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网上政务大厅和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行政监管单位和事项上网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双告知”网上运作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依法行政工作扎实开展。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607件、政协建议案和提案749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健全依法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制定发布区和街镇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五年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万条,发布政务微博、微信3.5万条。勤政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公务卡、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等管理制度,完成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办公用房清理等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公共财政监管和审计力度,加强廉政风险点防控管理,政风行风持续好转。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抓好公务员继续教育和挂职交流,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克难奋进、顽强拼搏,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凝结着全区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在此,我谨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为徐汇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一贯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各有关部门、驻区部队和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向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徐汇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有几点体会:第一,必须融入大局,坚持对标一流,突出规划引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在服务上海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徐汇的发展。第二,必须改革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不懈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用新理念、新办法破解瓶颈难题,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第三,必须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让居民群众真正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第四,必须统筹协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人口、土地、环境和安全底线,依法管理、从严管理,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城区文明和人居综合环境。第五,必须转变职能,始终把政府改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施政能力和水平,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徐汇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二是对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城区功能布局有待优化,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环境品质和文明程度还要进一步提高。三是面对日益多元的民生需求,科学规划、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力度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健全。四是社会转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城市安全运行、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需要花更大力气。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建设还要加快,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突破瓶颈、推动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2017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定性时期。我们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依然存在。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标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建设,加快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根据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徐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加快现代服务业由主导向主体转变,推进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加快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增进福祉增强群众获得感。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让居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持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基本完成零星旧区改造,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240万平方米。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促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居民健康水平全市领先。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9个。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逐步构建网络化、无障碍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彰显魅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加快文化主体和文化业态集聚,初步确立文化功能核心区地位。塑造“汇文化”品牌,新增13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拓展文化活动覆盖面和开放度。实施“衡山复兴计划”,落实最严格的文化保护红线制度,加强历史资源活化利用,传承发扬海派文化。推进“西岸计划”,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以上。
  ——完善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度。聚焦全球城市核心功能优化,坚守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底线,有效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优化形态、业态和功能布局,打造品质城区、绿色城区和智慧城区。深化城市更新理念机制,协调推进“一轴一带七片区”建设,建成一批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提高管理标准,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消除劣V类水体,PM2.5年平均浓度不高于42微克/立方米,新增绿地面积79.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市委十四次全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四个徐汇”战略框架,推动徐汇经济社会新发展,努力走在全市发展的前列,努力成为城区管理的标杆。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实现188亿元,同口径增长8%[1];完成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2295亿元,同比增长13%;商品销售总额4610亿元,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2%;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1.9万人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17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创新为要,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创新是引领新常态的最大驱动力。我们将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根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加快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科创政策体系。聚焦人才战略和制度创新,对接上海科创新政,全面评估、优化“1+6”政策体系,制订出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和科技产业两个专项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高效衔接,加快把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二是做强核心承载区功能。围绕漕开发“五个区”建设目标,夯实区区合作机制,优化空间品质和服务配套,引进培育一批标杆性创新功能平台和创新机构团队。加强与仪电集团合作,推动漕开发东区城市更新,加快建设以智慧产业为特征的新增长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完善枫林生命科学联盟运作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药物综合研发平台、精准医疗研发与示范应用平台,支持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等3个卓越创新中心建设。三是集聚国际化众创空间。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发挥微软创投加速器等众创空间集聚效应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创鑫天地”等双创社区、双创街区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四是打造知识产权示范高地。围绕上海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做强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品牌,搭建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交易和应用功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落地。
  推动产业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围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创新金融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是持续提升服务业能级。聚焦现代服务业五大重点行业,集聚标杆龙头企业,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打造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二是大力调整商业业态。依托徐家汇源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商融合、品质重塑,加快徐家汇商圈能级提升,挖掘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支持美罗城、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等业态调整,发展主题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体验式消费,提升商圈业态复合度和品牌附加值。探索建设小型社区商业综合体,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商业。三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总部型功能性制造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做优。实施工业精品创造计划,进一步布局机器人、生物医药、车联网、集成电路等优势行业领域,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
  全力推进重点功能区项目建设。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对接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中央活动区的规划要求,制定徐汇区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研究完善单元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推动徐家汇城市更新。加快徐家汇中心二期、四期建设,推进教堂广场改造、太平洋数码二期改建、港汇恒隆广场外立面改造等项目,天桥连廊一期完成主体工程。二是推动徐汇滨江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做实滨江管委办运作机制,西岸传媒港地下空间年内完工,梦中心转入地上建设,适航审定中心项目投入运营。推进龙华寺塔前广场工程开工,龙华地区综合改造项目B、C地块完成地下空间主体结构。三是推动徐汇中城能级提升。加快徐汇万科中心三期建设,推进南站6、7号地块出让开发,武宣路断头路辟通工程年内竣工。四是推动华泾地区转型升级。坚持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结合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提升华泾、北杨园区开发水平,探索建设连接漕开发与紫竹园区的科创小镇。
  复制自贸区经验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复制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建成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人才服务和商事登记“单一窗口”。对接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复制“工单式核销”等政策,促进通关便利化。发挥国资在集聚资源要素、引领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作,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健全产业促进机制,优化“企业服务随心选”平台功能,做好企业上市(挂牌)等直接融资需求对接。实施产业招商和精准招商,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二)坚持幸福为本,着力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将把保基本、广覆盖、促公平与提标准、抬底部有机结合,大力推进10方面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织就更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完善养老服务加大民生保障力度。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深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区建设,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邻里汇”新模式,加快构建以统一需求评估为依托,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融合贯通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徐汇养老服务基地等设施建设,全年新增9家长者照护之家、2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是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加大职业培训、职业见习、就业援助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开展第二轮创业型城区创建,加强与新型创业孵化器等机构合作,帮扶引领创业600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710人。三是有效开展帮困救助。推动区级救助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综合帮扶机制,对困境儿童实施动态管理和分级保护。四是着力改善居住条件。启动宛平路25号等8块零星旧改,小陆家宅等8个基地平地收尾,全年完成居民签约200户以上。继续做好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房受理审核、房源筹措等工作。落实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聚焦住宅小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主动适应基层变化,加快条线部门转职能、转方式、强服务,严格执行下沉街镇事务准入机制,切实做到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发挥城管、市容、房管等下沉基层队伍作用,健全街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增强街道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统筹协调能力。落实为民服务清单,扩大电子台账覆盖范围,做好社区工作者扩围和专业化培训,切实为居委会减负增能,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推进街镇社区发展基金会建设,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功能拓展和服务延伸,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落实“四个一”机制,全面推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年内完成131个小区治理任务。统筹实施小区改造项目和环境整治,推进7万平方米老旧住房安全隐患排除,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40万平方米,“无群租小区”创建率达到50%。完善物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健全专项维修资金续筹和使用长效机制,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物业专业服务水平。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鼓励引导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以住宅小区为基础单元的自治共治机制,打造小区综合治理的特色和品牌。
  突出优质均衡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建高原、攀高峰”战略,加强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推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组建2个教育集团,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落实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深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加快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入园入学。探索3所幼儿园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南站幼儿园建设,华发路中学、航天二期学校年内竣工。二是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做实市六-市八医院、中山-中心医院两个紧密型区域型医联体,建立儿科等3-4个学科项目型医联体。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药品器械供应保障机制。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率先开展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拓展慢性病“长处方”和“延伸处方”工作,“1+1+1”组合签约累计达到16万人。推进南部医疗中心、口腔医院等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区复评审。三是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突出还体育功能、还公共空间功能,加快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建设。加强体教结合、体医结合,推进青少年体育拓展与教育学区化建设融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新建和改造3条健身步道。深化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建立1-2个体育企业孵化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产品开发和体育服务供给。
  同时,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继续推进全面两孩政策,深入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加快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在“汇展示厅”设立区规划展示馆。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普、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对口支援、方志编撰和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三)坚持文化为先,着力彰显城区独特魅力
  文化是体现城区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我们将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产业培育三大体系,构筑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新地标,提升更具徐汇特点的文化标识度。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在塑造城区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滨江建设者之家、爱心加油站等志愿服务,创新惠民项目、随手公益、邻里守望等活动内涵,提高城区文明程度。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完善区-街镇-居委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健全文化供给服务模式,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举办汇悦读、汇讲坛、汇音乐、汇戏剧等文化活动,做强“汇文化”品牌。加快西南文化中心修缮和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居委文化活动室“三室艺厅”功能,新增公共文化设施1.3万平方米。
  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强化风貌区管委会统筹协调作用,形成政府、居民、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聚焦四大特色片区建设,注重文化保护、环境整治与业态更新结合,推进优秀建筑和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依托上音上交优势资源,高起点编制音乐文化特色区专项功能规划,推进黑石花园音乐家公寓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强修道院公寓等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开放徐家汇天主教堂、草婴书房、夏衍旧居,完成建业里、永平里、武康路100弄保护利用。启动复兴中路等16条重点道路整治,推进永嘉路等12条道路风貌保护修缮,建立重点区域业态管理常态化机制。加大徐家汇藏书楼、观象台等开放力度,推进唱片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场馆联动共建。加快龙华传统文化集聚区建设,推动京剧院、越剧院、沪剧院、朵云轩互动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黄道婆文化资源,形成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为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一是加快培育产业体系。深化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区建设,发挥文化产业双创母基金等杠杆作用,吸引集聚一批优秀文化领域投资机构、文创空间和创新创业项目,构建以影视传媒、艺术演艺为特色,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为支撑的“2+3”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集聚文化标杆项目。围绕徐汇滨江文化功能核心区建设,突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创新金融特色,聚焦艺术、设计、时尚、信息、娱乐、传媒等重点领域,打造西岸传媒港、西岸自由港两大文化产业标杆项目。三是扩大西岸品牌效应。实施美术馆大道战略,加快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建设,按照艺术规律、国际惯例、市场规则,持续推出西岸文化艺术季,通过全球水岸对话平台,建立常态化的项目合作机制,提升上海西岸国际影响力。
  (四)坚持美丽为尚,着力提高城区环境品质
  环境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尺。我们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重要抓手,对标全球城市一流中心城区,强化精细管理,提高品质标准,把各项工作与创全有机融合,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的城区环境。
  打赢生态环境治理“补短板”攻坚战。坚持治本治源与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相结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环境监督、监管和监测力度,全面完成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推进“五违四必”环境整治。做好徐汇滨江、南站8号地块等“2+2+2”个成片地块拆违和后续管理利用,全年完成拆违100万平方米,力争国庆节前全面消除成片违法建筑。二是加大中小河道治理力度。按照全市所有中小河道年内消除黑臭的要求,落实“河长制”,加强水岸联动,推进截污纳管、雨污混接改造、生态修复和河岸景观提升,完成剩余6条黑臭河道整治,新增3个市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三是深化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工地、码头、搅拌站等重点污染源监控管理,加大龙吴路等道路扬尘控制,确保区域降尘量低于5.5吨/平方公里·月考核指标。
  全力推进市区两级重大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审批制度集成创新,完善项目统筹推进机制,抓紧抓实40项市区两级重大项目。一是高强度推进滨江贯通工程。黄浦江徐汇段岸线总长11.4公里,涉及贯通工程岸线8.4公里,其中已建成3.3公里,需新建5.1公里,包括5.1公里景观大道和防汛墙、4座景观桥梁、近50公顷公共空间、3万平方米亲水平台、2.5万平方米文化配套服务设施,土地腾让量占全市贯通工程的80%。要确保年底实现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并做好浦江游览延伸至徐浦大桥相关工作。二是高质量实施市政工程建设。全力配合轨道交通15号线、虹梅南路-金海路等市重大工程建设,加快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华发路、景洪路等6条区区对接道路工程,推进宜山路改建(合川路-南丹路)等23个区级道路项目。依托智能共享单车大数据平台,完善徐汇滨江、风貌区、徐家汇、漕开发慢行交通系统,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三是高标准提升绿化景观水平。新建樱花大道、跑道公园、滨江绿带3块大型公共绿地,实施风貌区、徐家汇、漕开发三个区域绿化景观提升项目,打造开放式、立体式生态空间,全年新建公共绿地30公顷、城市绿道5公里。
  进一步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网格创建,做实基层网格单元,推动形成“网格化+”(文明创建、平安综治、小区治理、河道管理等)工作机制,每个街镇创建成1-2个标准化管理网格,增强快速发现和及时处置能力。二是提高管理标准品质。针对管理突出问题,在基础设施运行、市容环境改善、各类行政执法等领域,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标准。研究制定重点区域工地围栏、景观灯光、广告设施设置导则,完善环卫等基础作业养护规范,加强垃圾综合治理,完成违法户外广告整治,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三是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全面落实徐汇新型智慧城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主动承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基本完成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社区的功能拓展和应用。
  从严管理防范风险确保城区安全。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全面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把牢食品生产经营准入关,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努力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设立“区长质量奖”,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从严从细落实安全责任,完善隐患清单管理制度,加大生产、消防、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地下空间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隐患排查,强力推进隐患整改,牢牢拧紧安全“螺丝钉”。深入推进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推进民防设施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聚焦金融风险、劳动关系、建设工程等重点领域,加强风险排查及矛盾源头防范和管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深入推进诉访分离,加大信访积案办理力度,集中解决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开展“七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做好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完善人口基础信息登记系统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严守常住人口总量底线。
  (五)坚持法治为基,着力推进政府改革建设
  政府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我们将围绕法治城区建设,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聚力政府自身改革。重点做好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一条热线”。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制度,健全派单、处置、督办和考核机制,提高先行联系率、实际解决率和市民满意率,提升群众感受度。二是落实“两张清单”。严格执行区和街镇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网格平台大数据建立权责清单动态优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三是完善“三张网络”。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智慧政务服务网,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建立全程网上办理新机制,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体验。健全事中事后监管网,所有审批、监管和处罚信息全程网上留痕,把“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广到所有行政执法领域,推进与社会信用平台对接实施联合惩戒。做实网格化综合管理网,推动管理资源力量在网格集聚,提高网格管理实效。四是推行“四位一体”政府目标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目标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和体系,形成从目标制定到执行、监督、问效的工作闭环,把区政府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现工作计划项目化、项目管理目标化、目标管理责任化,推动政府工作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管理转变,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
  全面加强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一是加强科学决策。全面落实《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合法。二是优化运行机制。加强条块联动,建立重大复杂事项会商协调制度,及时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健全行政执法机制,全面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加强政社合作,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三是完善监督制度。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和社会监督。优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重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的监察和审计。深化政务公开,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
  强化政府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区相关实施办法,坚决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防止和纠正各种“四风”问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聚焦权力运行风险点,着力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大对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问责力度。完成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执行公务接待、会议培训、公务卡等相关制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落实区长学习会制度,加大公务员队伍培训力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追求卓越,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市财政局明确,2017年财政收入增幅按营改增后同口径测算。2016年营改增前的1-4月财政收入按同口径调整后减少12亿元,即2016年全年收入186亿元,则同口径基数为174亿元。2017年完成188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8%。
  • 分享:
  • 分享到新民微博
  • 分享到东方网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