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上海邹容纪念馆重新开馆

筹备一年多的邹容纪念馆日前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重新向社会开放。邹容曾孙女邹小菲到场,和上海、重庆两地政府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共同推开历史的长卷,打开修葺一新的邹容纪念馆。当天,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徐汇区文化局举办“英雄心胆依然在”——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系列讲座,讲述华泾与邹容的渊源,探讨邹容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献身精神。

今年4月3日是邹容逝世113周年的纪念日。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人。1902年,邹容到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邹容写成了7章2万余字的《革命军》一书,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书中对民主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革命军》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宣传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刚一问世,就被不少人称之为“今日国民之第一教科书”。1903年起,《革命军》先后在上海、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国等地翻印29版,发行100万册以上,占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的第一位。清政府惊惶失措,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同年6月29日和30日,巡捕先后闯进《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18岁的邹容独自步行到租界监狱,自报姓名,慷慨入狱。1904年5月21日,邹容被判“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由于狱中非人的生活,1905年4月3日,邹容病逝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时年20岁。

“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此次重新开放的上海邹容纪念馆在布展中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互相交融,用沙画、互动等形式让年轻人对英雄的一生有更直观的理解。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周勇认为,学界公认《革命军》代表了邹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信仰,而事实上,邹容对社会主义信仰的观点也可被进一步证实。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苏智良从邹容思想的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倡导要大力弘扬邹容的光辉业绩。华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科从邹容与华泾镇的渊源谈起,希望通过邹容纪念馆的重新布展,继承革命文化,弘扬邹容的爱国主义精神,使邹容纪念馆成为上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党委书记阙永德说,当年邹容逝世后,华泾人刘季平(刘三)暗中买通狱卒,将邹容的遗体运回华泾故里,并为之安葬于宅居黄叶楼畔。现在邹容纪念馆即是当年的刘三故居黄叶楼。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从中了解邹容,了解《革命军》,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华泾成为传播、继承、发扬邹容等先烈革命精神的红色土地。

会后,与会人员一同前往位于华泾镇华泾路的邹容墓,共同缅怀这位年仅20岁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青春与生命的民主革命家。

(来源:光明网)


  • 分享: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